原以為2014年第一部電影應該會是100回泣くこと(100次的哭泣),
因為學校通識課的緣故,今天先看了這部分類來說應該算紀錄片的電影。
其實2014第一篇都想好要來打紅白あまちゃん的小小心得了,只能說人算不如天算啊(笑)
這是2011年的電影,台灣上映是在隔年2012年的7月20日,是我的生日(順帶ㄧ提)
導演就是影片中主角的二女兒,而監製是相當有名的是枝裕和。
除了著名的「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橫山家之味)是他的作品外,
去年日本相當感人且大受囑目的「そして父になる」(我的意外爸爸)也是他所導演的電影,另外也有來台灣做宣傳。
課程分為四個人生重大階段,已經到了學期末,從上週開始是喪禮的部份,
上週看的是一部法國電影,原本也是想看完後立刻來打心得,卻拖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字生出來
先別說這個了,附上Yahoo電影介紹,以下放預告片後直接進入正題。
首先,我覺得由從事電影幕後的女兒來擔任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是一件很有紀念的事情。
當然我想也正因為是自己的家人,很多以外人是拍不出來的真摯和親情都表露無疑。
雖然我一直在想好幾次主角(砂田知昭)都吩咐女兒(砂田麻美)不要拍這段,但女兒還是偷偷錄了下來,把這樣偏隱私的畫面給播映出來是好的嗎?
但也因為有這些相當秘密的畫面和對話,才可以更體會到這部電影帶給人的感受更加真實。
電影隨著主角所列的代辦事項慢慢進行,說是待辦事項,也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遺書,只是不具任何法律效果罷了。
看到主角待在化學材料公司四十多年,第一個想法是覺得好厲害,工作生涯竟然就這樣在一間公司度過,
不過後來想想日本的文化就是這樣,所謂的終身雇用制。
好不容易等到了退休生活,迎接他的是罹癌的訊息,我想普通人是沒辦法接受的吧。
只是主角卻相當冷靜的開始了他的筆記,開始條列式紀錄了他所要處理的事項...
(以下待辦事項會再補)
待辦事項一:找神父
主角節儉的個性,讓他選擇以受洗的方式,以教堂代替靈骨塔。
於是開始和神父有進一步的對話,神父給了他方便每天誦讀的字條。
待辦事項二:認真陪孫女玩
長女和長男已經結婚了,唯獨老么的二女兒(也就是導演)30歲了仍待字閨中,這讓主角有點傷腦筋XD
長男因為工作關係定居在美國,無法常常回家和父母親們團聚,所以主角相當珍惜每次和孫女們相聚的時間。
待辦事項三:試著投給自民黨以外的人
在車內二女兒和主角提到了選舉的事情,主角相當逗趣的不透露他的票要投給誰XD
待辦事項四:籌備告別式
知道自己罹癌之後,主角便開始著手處理告別式的內容,
包括要邀請哪些人、要用怎樣的方式進行等等...
主角選擇讓親友及家人來參加喪禮,用著最簡單最低調的形式舉行。
待辦事項五:鮑魚,媽媽
最後一次的家族旅行,除了妻子和女兒外,還有長年住在老家高齡94歲的母親,
曾經想接母親來東京同住,卻因為婆媳關係只好作罷。
這裡主角用含蓄的方式提沒有同住的原因,有點無奈感XD|||
另外選擇三重的依勢志摩作為旅行地的原因是,當地的鮑魚排吃過後就無法忘記的美味XDD
家族旅行還有個重要的目的是和媽媽告知要受洗的這件事,幸好身為佛教徒的媽媽很快就答應了,
還自嘲說其實自己也對佛教沒有很熟悉XDD
待辦事項六:告別式場勘
從主角和妻子緩緩走上教堂的樓梯時,可以看出主角的體力已經漸漸衰弱了,
待辦事項七:再見小孫女
待辦事項八:和孫女告別、打電話給媽媽
待辦事項九:受洗
待辦事項十:第一次和妻子說我愛你
待辦事項十一:臨終筆記
通訊錄
債權債務
遺產分配
其他
最讓我有感觸的是在主角最後待在醫院的那些畫面,
看到家人們圍在病床邊,握手、哭泣、對話,其實我相當熟悉。
因為有過那種經歷所以更能體會到那種親人間不捨和難過的情緒,
主角看著掛念的小孫女們,還能用比較輕鬆的方式談論死亡,說自己要上天國了。
小孫女們也很懂事,把死亡當作是一種過程。就像書也會舊、東西也會壞的稀鬆平常。
主角和妻子的對話又是另一種感情的道別。一生四十多年都在事業上打拼,
平時鮮少和家人一起吃飯,動不動就要交際應酬,好不容易等到了退休,卻又再帶給妻子另一個打擊。
主角對妻子的虧欠,妻子對主角沒能好好珍惜的歉疚都在女兒的鏡頭下呈現。
而在病床上,主角打電話給母親告別也相當讓人鼻酸,「不好意思我先走了」是一句多麼難過的話啊!
同時讓白髮人送黑髮人、黑髮人送白髮人,主角的心情真的很複雜。
最後在病床上的那些日子,兒女們都守在一旁,身為長男又遺傳主角一斯不苟的個性,
有著必須要擔起的責任,要負責完成父親的遺願,不能過於情緒化,忍住眼淚、和父親討論後事。
主角和主治醫生道謝、和大學同學會面,見了生前想見的人,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要說的話其實也沒有遺憾了。
(雖然沒能聖誕節跑到美國和孫女們過聖誕節應該也是主角很可惜沒能做到的事)
最後畫面帶到了窗戶外的夕陽,旁白是主治醫生確認死亡的聲音。
除了我自己看到醫院那段一直哭之外,我也聽到前後有同學啜泣、拿面紙不斷擦拭的聲音及畫面。
論成年禮,是人生踏入一個新階段的儀式,代表對自己負責、要能夠獨當一面的時刻。
論婚禮,是人生又踏入另一個不同的階段,大概因為還沒體會過,沒辦法直接感受到。
論生育禮,是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也是還沒辦法體會的階段,至少是個值得開心的事情。
論喪禮,前三項或許可以預測、或許可以決定,唯獨此項是我們都只能被動接受的。
大概是因為沒辦法再重來了、天人永隔,每個人就算不會結婚、不會生孩子,也會碰到的課題,所以更有感觸吧!
主角從得知消息後到最後一刻,積極去充實自己剩餘的時光,也許是個性使然,想把事情都安排好再走,沒看到他有任何怨言,
還想著要好好珍惜和孫女相處的每一刻,還想著要在孫女前展現自己仍有活力,還可以冷靜的和家人談論死亡,安排很多事情,
這是一種面對死亡的態度,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不過我想一定不是只有暗自承受、自怨自艾、墮落的方式,
雖然最後還是離開了,至少他留給自己還有家人最後的回憶是很美好的,我是這樣想的。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最重要的還是活在當下的人。